欢迎访问大城县人民政府     |    关注我们:
解放思想    务实笃行    勇于担当    奋发崛起    为建设经济强县  大美大城不懈奋斗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学集萃

葫芦说

来源:大城县文联  作者:安学锋 发布时间:2023/09/19 字号:

  葫芦为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,属葫芦科,具软毛,卷须分枝。叶互生,心脏状卵圆型,夏秋开花,花雌雄同株,纯白色,多在阳光微弱的傍晚及夜间开放,故有别名“夜开花”。果实因品种不同,大小各异,形状多样。有做药用和食用的;有做器皿的,还有的品种果实中间细,象两个球连在一起,表面光滑,俗称“亚腰葫芦”,有很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。

  有的葫芦还可以做成乐器,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。葫芦成熟后可掏空去瓤,用来装药、盛水、盛酒;锯开成两半,去掉中间的瓤,即成了农家用的“瓢”,可作舀水、掏米之用,“照葫芦画瓢”即源于此。

  我国栽培葫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,有学者认为,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,就已发现了葫芦的对应名称。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、匏和壶,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中的“七月食瓜,八月断壶”就是指收获葫芦。葫芦嫩果可食用,味清淡,品质柔嫩,是民间夏令常吃的佳肴。葫芦瓜是消肿结、润肌肤的瓜菜。葫芦叶也可以食用,诗经中有一首写宴请宾朋的诗《小雅·瓠叶》中写道:“幡幡瓠叶,采之亨之。君子有酒,酌言尝之。”

 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释名葫芦说:“壶,酒器也;卢,饭器也;此物各像其型,有可为酒饭之器,因以名之。古人壶、瓠、匏三名皆可通称,初无分别。”又说:“长瓠,悬瓠,壶芦,匏瓜,蒲卢,各状不一,其实一类各色也。处处有之,但有迟早之殊。”

 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葫芦还曾一度被有些民族尊崇为人类的始祖。这在很多神话故事里时有体现。闻一多先生在他撰写的《伏羲考》中,根据神话情节和古音相传,认定伏羲即“匏瓠”。古代还传说伏羲兄妹曾入葫芦避水,他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、女娲就是葫芦的化身,早期史籍中称盘古氏为“盘瓠”,即葫芦。闻先生认为,这可能与当时的生殖崇拜有关。

  葫芦的形状很类似女人的子宫,民间故事中的孟姜女,就是从结在孟、姜两姓邻居家墙院之间的一颗葫芦里剖开诞生的。成熟的葫芦多籽,常被寓意为是子孙繁衍、昌盛的象征。古时有“送瓜求子”的习俗,认为送葫芦给久婚不育的夫妻,能使其瓜瓞绵绵,多子多福。《清稗类钞·迷信类·食瓜求子》条目记载“中秋夕,徽州有送瓜之俗,凡娶妇数年不育者,则亲友必有送瓜之举。”

  葫芦自古以来被视为驱妖避邪的吉祥物,神话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有章节描写:姜子牙降伏妲己后,交军卒绑赴辕门外法场处斩刑。只见妲己千娇百媚,似玉如花,众军卒不忍下手,如木雕泥塑。众诸侯俱各惊异。子牙曰:“此妖乃千年老狐,受日月精华,偷采天地灵气,故此善能迷惑人。”随即喝退众军卒,命左右排香案,焚香炉内。取出随身所带陆压道人所赠葫芦,放于案上,揭去盖,只见一道白光旋转,化做斩仙飞刀,从空而降,妲己头落尘埃,血溅满地。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葫芦能“镇妖避邪”的来历吧!

  葫芦与医药结缘是在汉代,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·费长房传》载: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,一日在酒楼独饮,借酒消愁。偶见街上有一卖药老翁,竹杖上悬挂着一个葫芦,正兜售丸散膏丹。卖了一阵,街上行人渐渐散去,老翁就悄悄钻进了葫芦中。

  费长房看得真切,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,欲拜老翁为师。次日,他沽酒买肉,恭敬地等候,老翁知他来意,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。他睁眼一看,只见楼台亭阁,朱栏画栋,富丽堂皇,奇花异草,香气袭人,宛若仙境……

  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,学得方术回家。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,骑上如飞,瞬间返归故里。家人都以为他故去,原来已过了十余载。这真是:“葫芦中一日,人间是一年!”从此,费长房能医百病,驱瘟疫,令人起死回生。

  这虽是一则神话传说,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。后来,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,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。

  东晋时成书的《神仙传》中也记述说:世有壶翁,不知其姓名,称壶公,卖药于市,“药不二价”,“治病皆愈”。日收钱数万,乐善好施,医者仁心,施市上贫寒饥冻者,以医技普济众生。因其诊病卖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,所以人称壶公。故而后世称行医为“悬壶”。成语“悬壶济世”源于此,口语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”亦出于此。

  这些故事虽属传奇,但揭其神诞外衣,不难得知壶翁、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。历代医家行医开业,几乎无不以“悬壶之喜”等为贺,于诊室悬葫芦做为行医标志,今仍有不少医院、药店、制药厂沿袭。

  葫芦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,还在于葫芦与“福禄”谐音。“福、禄、寿”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,人们常把福、寿、禄三星组合在一起、来表达一种美好愿望。

  追求健康长寿,期盼福禄双全,是人类的共同愿望。古代文人骚客更是对葫芦喜爱有加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诗词佳句。

  北宋黄庭坚曾作《葫芦颂》:“大葫芦乾枯,小葫芦行酤。一居金仙宅,一往黄公垆。有此通大道,无此令人老。不问恶与好,两葫芦俱倒。”

 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曾作赠诗曰:“葫芦虽小藏天地,伴我云山万里身。收起鬼神窥不见,用时能与物为春。”

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喜爱葫芦,赏玩葫芦,食用葫芦,收藏葫芦,种植葫芦,使用葫芦,已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且随着国家命运的兴衰而变化。清康乾盛世,从宫廷到民间,把玩葫芦、收藏葫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。

  葫芦还曾被做为人们泅渡和救生的工具,就是平时乘木船,古人也常随身携带葫芦,以防不测。汉代书《艺文志》齐后苍注释说:“枯匏不朽,利以济舟,渡逾江海,无有溺忧。”古语有“中流矢船,一壶千斤”之说。

  在全民皆兵,备战备荒,火热的上世纪七十年代,沿海民兵还利用葫芦的浮力,组成葫芦泅渡队,进行练兵,穿梭来往于各海岛间,保卫着祖国的海疆。

  时光荏苒,如白驹过隙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,改革开放40年,国民经济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,国泰民安,物阜民丰。勤劳智慧的家乡人描准文化市场,挖掘传统文化,兴起了葫芦种植,而且别具匠心,通过绾结、捆扎、范制等技术手法,生产出了酷似天鹅、如意、金龟、宝塔等形状的葫芦和匏器。有的多个长柄葫芦绾结在一起,犹如手挽手、肩并肩、心连心,给人一种“大团结”的奋进祥和感觉。

  然种葫芦者说,要想获得艺术价值、欣赏价值较高的葫芦,从葫芦种籽播下土地,农人要从种到收,头顶烈日晒,置身酷暑,起早挂晚,全身心投入,每天都得辛勤劳作在田间。即便如此,也是“数千百中仅成一二”!

  劳动创造世界,劳动创造幸福,劳动创造大美!

  葫芦收获后,更有巧手艺人在葫芦上烙烫、刀刻、压花、针划、彩绘上人物、花鸟、山水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,美不胜收。这些葫芦作品摆上居室桌案,给人们生活平添了许多生活乐趣。有许多的作品,还在海峡两案举办的旅游文化产品创新大赛,和全国各地城市举办的葫芦文化作品赛上多次获奖。

 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。家乡的基层党组织和地方政府,因势利导,扶持发展旅游业。把种植、加工、观光、采摘、销售葫芦,最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,做大做强,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。

  正所谓:葫芦虽小妙无穷,玄机藏在人心中。若得世间福禄寿,需用汗水浇铸成。